1. 您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2. 新闻中心
  3. (《中国商界》杂志)环保名人廖晓义:生命中的第二次上山下乡

(《中国商界》杂志)环保名人廖晓义:生命中的第二次上山下乡

——记环保名人廖晓义和她的“四川乐和家园”

来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2009-04-02

文/本刊特邀撰稿人 沈立

  廖晓义,54岁,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1990年学了12年哲学的廖晓义,为完成论文《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明白了“关于工业文明能够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假设,不过是人造的幻觉,而真相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环境灾难。”1998年,廖晓义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在“理由”一栏写下:留在中国搞环保。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曾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

  17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之路上,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提到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个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

  从江西井冈山直接跑到四川大坪山的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5月15日,奥运圣火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传递,奥运会环保顾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始人廖晓义女士手举闪耀着金色火焰的祥云火炬,穿行在红色摇篮的绿色山林中,为绿色耀动着金色火焰的“祥云”火炬,穿行在葱翠的山林之间,用自己的身影绘制了一幅绿色奥运的最佳插图。接着廖晓义高举着绿色奥运的火炬,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再次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直接从井冈山跑到了四川彭州大坪山,投身到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去了。

  1971年十七岁的重庆姑娘廖晓义为了支援边疆建设,成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一名插队青年,上山下乡来到西双版纳,在这里当了三年钳工,1974年因被推荐到四川大学上学才结束了第一次上山下乡的岁月。

  2008年5月23日,廖晓义回北京参加了我组织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国际乐活(LOHAS)研讨会,在会议上她首先系统提出了从乐活(LOHAS)推陈出新的乐和(LOHO: Life of Harmony)理念与实践体系,其中有新三能的理念:通过绿色安全与绿色养生增体能,通过绿色伦理与绿色参与蓄心能,通过绿色生计与绿色生活节物能;还有乐和农业、乐和伦理、乐和消费、乐和社区、乐和学校、乐和企业等一系列乐和理念。过了三天,廖晓义于同年5月26号就开始了第二次上山下乡,来到四川彭州大坪山的大坪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同建设,在远离北京的山村中开始了乐和家园的实践。

  四川乐和家园——中国生态文明村与文化创意农园的典范

  由于部门分工不同与条块分割,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过程中存在无法协调与统一整合的问题,实际的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农业、建筑、环保、生活、就业、道德伦理、教育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缺一不可。

  事实证明,农村最缺的不是钱,不是物,而是人才——城市中的精英人才。廖晓义作为中国环保界的一位领军人物,得过国内外一系列环保与社会工作方面的大奖: 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当选2005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与2007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2008年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以及克林顿基金会颁发的“2008全球公民奖”。

  像廖晓义这样的明星人物与行业领军人物的新上山下乡,她绝不会孤身作战,而是带去了资金、技术、管理、团队与专家,南都基金会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马上给廖晓义以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她的感召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刘加平教授组织的生态民居专家义工团队也随着开始“上山下乡”,廖晓义自己的团队马上就带着技术与管理奔赴大坪村,地球村马上就把工作重点从北京转移到了四川。

  这支由廖晓义所带领的乡村建设团队解决了一个以往的难题,终于有机会整体而系统地进行一个村的全面建设,提供包括农业、建筑、环保、生活、就业、道德伦理、教育与组织管理等一揽子完整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乐和伦理——修复乡村精神家园;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乐和养生——建立乡村保健诊所;乐和环保——实施乡村环境管理。

  乐和家园的结构——构成生态文明乡村的六大方面

  一、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

  “乐和家园”把灾后民居的重建视为让乡村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契机。项目组组成了生态民居专家义工队伍,完成了生态民居设计图。

  新民居符合抗震和节地、节材、节能以及节钱等原则,改进了通风、保暖、采光等问题,既体现了川西民居的传统风格,又纳入现代科技元素。墙体的围护使用的是竹胶板和五层板夹5公分厚的聚苯板,相当于45公分厚的土墙,能起到冬暖夏凉的节能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木材或砖材。

  项目组通过与村民协商,创造了集体自强和个人自主相结合的建房方案,包括集体管理社会补贴资金、限定人均35平米的建筑面积、多出的宅基地以股份形式用于未来的集体旅游业发展、形成利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小聚落等。动工前,专家和村民一起举行了“乡土工程师自建家园誓师大会”,还开展了以系统教学、现场督导、信息咨询和工程评估为内容的培训。

  用这种方式设计和建造的生态民居,房屋造价总额不超过600元人民币/平方米,村民自己出工不超过500元人民币/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度,项目一期90%以上的村民已于2008年12月底住进了自己亲手建造的新居,为灾后民居重建探索了一条有别于工程外包,也有别于非专业单干的可行之路。

  二、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

  生计恢复是所有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组则把让生计恢复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作为中心,最终确定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创意手工业作为大坪村的三大支柱。

  项目组邀请了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专家的实地考察,组织了项目组与成都几个大型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座谈,初步形成订单农业的合作意向和实施计划。同时,他们还建立了由妇女为主体的“手绢儿作坊”,手绣队伍和绣花机技能培训同时进行,市场购买初见成效。

  项目组发起的“绿手绢行动”创造了一个平台,既让城里人通过购买手绢儿帮村里人重建家园,缓解灾后妇女参与“以工代赈”的难题,又让村里人通过制作手绢儿帮城里人搞环保——减少餐巾纸的使用以减少森林砍伐。手绢儿上绣字的创意也开拓了产业先机和礼品时尚,绿色中国消费联盟率先成为该项目的绿色订购者之一。大坪山的手绢儿已作为特别的礼物走进了一些重要会议,还作为汉字和英文的交流载体被送到一些国际政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官员手中。

  三、乐和伦理——修复乡村精神家园

  “乐和家园”项目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建造物质家园来修复精神家园,在集体建房的过程中,村民互助、自立、公益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彰显。

  比如,村民们为了节省木材而选择小厢房,还有协商解决聚落型建房而发生的土地置换以及为了运送材料而艰苦修路,这些都是大家公益精神的体现。村民们通过协议和协商化解矛盾,理性化、程序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村民协商形成了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随”为主要内容的“乐和乡约”,并组织了几十次的村民会议以及中秋节联谊活动、乡土工程师承诺活动等,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和建设“乐和家园”的士气。

  四、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

  在通济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项目组注册成立了当地第一个农民环保社团——大坪山生态协会,协会有自己的章程和岗位分工,每一户村民都可以自愿申请成为会员。生态协会的任务是与政府正在推进的村民议事制度相呼应,成为大坪村灾后重建的骨干力量。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地球村组成的乐和家园联席会,三方各尽其责。

  目前,项目组已经形成了与村、镇、市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密切协作机制,为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协同共建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五、乐和养生——建立乡村保健诊所

  “乐和家园”不仅是建造生态民居,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伦理,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身体健康与医疗设施。

  红十字基金会在这个项目里资助了一个乡村诊所。项目组完成了当地第一个乡村诊所的设计图和施工图,并进行了当地中药材种植和潜力的基本调查,为未来养生文化和养生产业相结合做出规划。

  中医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式,因此项目组在一些村民、特别是手绢儿作坊的绣工中间教授由地球村和中医师创编的“易行养生操”。“易行养生操”是由一分钟伸展操、一分钟呼吸法、一分钟冥想术、一分钟拍打功、一分钟五禽拳组成的,是以导引按跷、呼吸吐纳、存思观想等古老养生法为基础,配合古典音乐,并融合了现代的健身理念的简便医学的养生操。以此开始的养生文化教育将使大坪村的诊所不仅成为村里人的医疗站,也成为城里人的养生馆。

  六、乐和环保——实施乡村环境管理

  生态协会在环保方面各负其责,分管山体、水源、道路等。项目组希望通过理性的调解缓解矿山与村民的冲突问题,并通过地球村推动的专业地质评估、山体监测以及和市政府的有效沟通,促成了石灰矿产业置换方案的提前实施。在此其间,由于村民的举报及时叫停了另一个页岩矿对于山体的破坏。粪尿分离的旱厕样板也已经建成,可以有效避免耗水和水污染,还可以提供农家肥。运到村里的节柴灶样品正在实验和改进之中,沼气专家作了全面考察,其他如垃圾分类等问题也正在准备过程当中。

  从表面上来看,廖晓义第二次上山下乡创建乐和家园是一个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我们目睹往日青山绿水的中国大地所遭受的环境灾难,不是一个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能相比的。在经历了三十年环境灾难破坏之后的中国,不仅是四川,而是全国各地都需要一个广泛而大规模的“灾后建设”,在环境破坏的废墟上,中国需要建设大量的乐和家园。廖晓义的四川乐和家园是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与良好开端。

 

 

回到顶部
×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注册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重置密码